吉林市人民政府

很長時間,“造紙廠”和“萬達”這兩個詞,對我們這個城市的人來講,不需要誰替換誰,而是兩個並存於頭腦之中。



但,這不恒久。



今年的9月15日,當吉林昌邑萬達廣場開業時的五彩斑斕,漫過記憶中老紙廠的大煙囪和芒硝味時,人們對這兩詞的記憶強度,肯定會隨時間的延續而有進有退瞭。



對於變化的情緒總是有的。這種情緒大體上來自於吉林市人到現在都沒有多大改變的“大工業”情結,再就是對“滄海桑田”般改變的感嘆。



記憶中的視像被取代無疑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種取代的真正價值還在於這座城市內涵的更新——淘汰落後產能、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佈局,打造出“旅遊文化名城、新型產業基地、生態宜居城市”。



好多年,我們都在思考“城市品質”這個問題。但多半是線性的思考,這顯然得不出好的結論。因為“品質”的本身就是個多維概念,若不識得吉林市的本質,就不會解構並發現這座城市的品質內核。



城市是要有文化的,傳統的讓人自豪,現代的讓人自信,這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城市是要有產業的,有產業就會有更替,有更替就會有發展,這是城市品質的支撐。



城市是要有環境的,有環境就要有生態,有生態才會宜居,這是城市本來的屬性。



這實際上把城市發展定位在瞭一個由文化、產業、生態構成的“品質”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來回望五年、特別是近兩年來經濟建設發展軌跡,不難發現,“6411”的體系化產業發展戰略是為“品質城市”而奮鬥的最好抓手。



當然,還需要這方人在每個具體工作上的苦幹。



大氣力疏浚振興源頭



“彩虹總在風雨後”,用比喻改革很恰當。這項工作,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現在看,吉林市的國資國企改革,是走在全省前面的。但這不光是一個所謂“早”的概念。



從3年前2014年,吉林市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實施意見》開始,到今天國資新架構的形成,“走在全省前面”從改革的“國企改革要深入、民營經濟要發展、簡政放權要徹底、市場活力要增強”這一根本目標講,吉林市的改革贏得掌聲的還是把國資國企當做是一個“經濟體”及與城市發展戰略對接的“頂層設計”和那些創新辦法。



看一個地方發展程度如何,從市場主體的數量和應對市場的能力上就能有一個大概的判斷。經過“退二進三”、資產重組等,吉林市競爭性國企改革已經有瞭不俗的成績。因此,這輪改革指向資源型企業當屬必然。



“三供一業”的分離移交是這類企業繼續推進改革深化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無論是在決策者眼中,還是在“操盤手”那裡,把企業職工傢屬區供水、供電、供熱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視為是改革“進行時態”中的關鍵一步。



這項改革總的出發點,就是讓企業辦好企業的事情,但其外溢成效卻是有利於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改善企業員工生活保障,有利於市政設施升級改造。



就進展而言,現在基本完成28戶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摸底和維修改造費用測算,同23戶企業簽訂移交框架協議。紅石林業局、白石山林業局等10傢國企“三供一業”改造前期工作接近尾聲。



與此同時,我市完成瞭43戶市屬國企劃轉,初步實現對市屬國企集中統一監管。這項更具意義的改革在於,由市國資委代表市政府統一履行國有出資人職責,其他政府部門不再直接作為企業和經營性事業資產的出資人,以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推動企業由“大而全、小而全”向“專而精、專而強、專而大”轉變,引導企業向構建“6411”產業體系建設目標發力。



這樣改的最大好處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有更大的作為。比如,市國投公司參與民營企業吉林博大生化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造後,實現瞭兩個增:博大凈利增長,國有資本增值。



另一項從發展視角著眼的經濟改革是政府的“放管服”。比如,商事制度改革並不直接涉及企業,卻對企業乃至整體經濟都有催化作用。這無疑就是一個美妙的改革方程式:在等號的這端是“放寬登記條件,推行五證合一,簡化登記流程”,在等號的那端是“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年均增長30%,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3.7萬戶”。



老產業煥發活力



一個老工業城市要向“新都市”轉變,無論選擇什麼路徑,都繞不開較為具體的產業升級換代和較為宏觀的結構調整更新。所以,吉林市要想向調整後的城市定位疾進,在經濟上的每一個層面都循跡於“供給側”的改革與創新。



“供給側”改革實質是一個新的經濟調整時期的開始,其現實著力點是“三去一降一補”。



把脈吉林市的發展,必須要視“老工業”基因的存在。由於有它們的存在,我們才會制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發展路線圖。



近兩年,有關吉林市經濟的報道中, “上量”與“補鏈”使用頻率很高。這表明,“供給側”改革在具體的企業中有瞭實實在在的成果——



吉林石化在產品創新上十分在意“產銷研”一體化。這種“靈感”來源於市場,來源於企業與市場的深度“化合”反應。化工的“補鏈”實際是以技術,市場為依托的產品開發與創新。高密度聚乙烯管材專用料、ABS傢電料等一批自主研發產品上市後迅速打開市場。高密度聚乙烯裝置從一個虧損的“無底洞”,變成瞭企業的“印鈔機”,2016年創效6億多元。合成樹脂廠緊盯市場,更是在短短三年內,將ABS打造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創效能力第一的化工單品。



“要麼做第一、要麼做唯一”可謂是吉林化纖在市場上幾經沉浮後的最大體會。2013年以來,經過淘汰落後短纖產能、長絲優質化升級擴能、腈綸差別化發展、碳纖維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戰略調整,吉林化纖擺脫瞭連年虧損的困境,今年預計產值能邁上百億元臺階。



一汽吉林汽車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新變化,自主研發瞭森雅R7、佳寶新能源等車型,整車銷售一路上揚,森雅R7借勢“上量”。



康乃爾化工投資48億元建設的6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是我市重要的“補短”項目,能夠有效解決我市化工產業乙烯、丙烯基礎化工原料短缺問題,可拉動龐大的化工產業鏈,助推我市化工產業向精細化、高端化發展。



這幾個處於傳統產業板塊中的企業,經過“供給側”的洗禮,已然走上瞭升級道路。



如果跳出具體的企業,從全市經濟一個發展階段來考量,那麼這些企業的業績數字對整個產業引領和良好的結構形成顯然要更為生動。



化工“補鏈”、汽車“上量”以及正在推進的冶金產“轉型”、農產品加工“提質”雖是在傳統產業所做的努力,但它對整體經濟結構的影響至深至遠。



新產業帶來新動能



就結構調整而言,2016年在吉林市經濟發展史上絕對是個值得彪炳的年份。這一年,全市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越二產,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0.5:45.4:44.1調整為9.5:44.9:45.6。



這意味著吉林市數十年來二產獨大的產業結構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



吉林市“吉祥天佑,林碧水秀”,但過去在調整“三高一低”——工業比重高、傳統產業比重高、國有經濟比重高、服務業比重低——這種的結構性矛盾時,往往事倍功半。



結構調整需要久久為功,同時也需要從全新的視角認識城市與產業的關系,並保持戰略定力。



這幾年,是城市經濟結構調整並不多見的戰略機遇期。按照“旅遊文化名城、新型產業基地、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吉林市以“穩定一產、優化二產、提升三產”為原則,堅持創新化、高端化、融合化、差異化、精細化“五化”並舉,精準施策,目標直指能發揮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具有發展潛力、競爭優勢的 6411 產業體系的構建。



城市視角下的經濟結構的合理性不是各產業間的此消彼長,而在於產業發展、優化的同時,各產業間的均衡增長。正因如此,旅遊、健康、航空、信息、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業己規劃的 6411 產業體系中擔負著“以發展促調整”的重任。



顯然,能擔此重任惟有項目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圍繞既定目標,堅持不懈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從2012年到2016年,全市堅持滾動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累計實施投資億元項目1073項,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738億元,年均增長14.3%。



今年,我市以“雙十”項目工程引領創新發展,計劃組織實施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項目700項,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50項。重點實施超百億元重大產業項目10項、重大城鎮化工程10項,預計總投資3106億元,年度完成投資423億元。



這是一份很精彩的成績單。



以“一江一帶”為核心旅遊業發展迅速。萬科松花湖旅遊度假區、溫泉帶綜合開發、朱雀山國傢森林公園等景區景點建設大力推進,四季精品旅遊線路不斷完善,以冰雪遊、溫泉遊為代表的旅遊市場持續升溫。2015至2016雪季,萬科松花湖旅遊度假區接待人次突破20萬,位居全國第3位。冰雪旅遊產業的崛起,推動我市旅遊業從觀光型向觀光和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旅遊總收入連續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醫藥健康產業快速成長。長白山制藥、吉爾吉藥業等骨幹醫藥企業保持較快發展,優勢產品體系不斷健全,產值增速高於全市規模工業10個百分點。



戰略新興產業得到空前發展。通用航空產業被稱為下一個“萬億元黃金產業”。作為全國首批通航產業示范區。我市充分利用現有機場、航空維修企業和廣闊空域資源優勢,規劃建設航空產業園,著力發展通航經濟。



碳纖維是新材料產業。我市瞄準這一前沿領域組建瞭吉林省碳纖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進瞭國傢“千人計劃”碳纖維領域專傢,政策、資金,政府、企業同時發力,加快碳纖維項目建設。吉林精功8000噸大絲束碳纖維項目建成後,我市將成為國內最大的大絲束碳纖維生產基地。



總體看,包括一批先進裝備制造業項目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已超過規模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現代農業蓬勃發展。我市成為國傢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萬昌、孤店子現代農業先導區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優質稻米品牌創建成果明顯,標準化園區建設加快,長白山特產業規模效應顯現。智慧農業成為發展新亮點,休閑農業發展方興未艾。



在新型商貿、物流、電子商務、“雲計算”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新型業態不斷湧現,傳統商圈全面升級,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雲計算”基地、“軟件外包”基地正在形成。通過實施哈達灣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我市一方面淘汰落後工業產能,一方面引進現代服務業。萬達廣場項目建成,預示著這一區域產業發展新時代的到來。



全省首個B型保稅物流中心吉林市保稅物流中心通過國傢驗收,封關運行,打開瞭我市對外開放的窗口。物流園區集聚發展效應增強,多傢大型商業綜合體竣工運營。電子商務高速發展,2016年全市網絡零售額增長56.8%。 隨著實體經濟的興盛,國內銀行紛紛到我市開設分支機構,2016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長達到19.6%。



這份成績單的精彩之處在於,每一個產業項目都緊緊圍繞 6411 產業體系、瞄準產業發展前沿;每一個城鎮化工程都可以彌補城市“短板”、構建新優勢;每一個項目又直指城市發展定位。這些項目為經濟增添新動能,為結構調整增添新“砝碼”,為就業和消費增加新渠道,為產業創新開辟出新天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memry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